变色树蜥

Calotes versicolor   Daudin
   

  301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达鼓膜或眼,尾长一般为头体长的2.5倍以上,环体中段鳞行35-52,背鳞大于腹鳞,棱尖向后上方。无肩褶,无眶后棘。
形态 全长雄蜥 (103 + 305) mm,雌蜥 (103 + 306) mm。背面浅褐色、灰色或具黑褐色横点或短线纹;眼眶四周有6-8条黑色辐射纹。幼体和雌蜥常有两条黄色背侧纹,尾部有深浅相间的环纹。腹面浅白色,常具有黑色或黑褐色条纹。颜色可随环境的干湿度不同及光线强弱而有深浅的变化。在生殖季节雄蜥头颈肩部,有时整个背面全为鲜红色,颈、颞、喉部散有黑斑。体侧扁,躯干断面略呈三角形。头长大于头宽,额部较平而略凹陷,吻钝圆而扁平,吻长略大于眼眶直径,吻棱及上睫脊明显。眶后无棘。鼻孔位于吻棱下方,眼眶直径小于眼耳间距,大于鼓膜直径,鼓膜裸露。吻鳞宽约为高的两倍,头背面鳞片平滑或微弱起棱;头侧鼓膜上方有二枚分散的棘鳞,眼至耳部有一排(4-5枚)大棱鳞,鼓膜后上方有一丛刺鳞;上下唇鳞均为9-11枚,颏鳞两侧各有4至5枚大鳞;咽鳞与腹鳞等大或略大,具强棱。鬣鳞侧扁而发达,颈鬣与背鬣相连续,长度由前向后依次递减,体后呈锯齿状,尾部逐渐消失。无肩褶。背鳞大小一致,大于腹鳞,具强棱,鳞尖向后上方;腹鳞大小一致,具强棱,末端尖出;环体中段有鳞38-48行。尾细长而略侧扁,为头体长的两倍半以上,基部粗壮,鳞具强棱。四肢适中,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达鼓膜或眼,第III、IV 指几等长,第IV 趾长于第III趾。雄蜥颞部隆肿,尾基部膨大,生殖季节有一小喉囊。
地区差异:云南标本尾长为头体长的2.3-3倍,广东、广西标本则为2.5-3.1倍,海南标本尾长为头体长的2.8-3.4倍。总的说来,大陆标本仅个别尾长达到头体长的3倍,海南标本雄蜥尾长均为头体长的3倍以上,雌蜥也有1/2的标本尾长为头体长的3倍以上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变色树蜥生活于海拔80m至2000m左右热带亚热带地区,常见于林下,山坡草丛、坟地、河边、路旁,甚至住宅附近的草丛或树干上,而以灌木林中为最多。海南岛于80-580m地区发现,在广西于320-700m地区捕获标本,在云南保山高黎贡山于950-2000m地带捕获标本,而以1000m地区较多见。若受到惊扰则迅速爬上树干或进人灌丛中,爬树时刷刷作响,常转头俯视地面。据林吕何(1966: 65)介绍能从这一树枝跳到另一树枝。在广西凭祥市3月25日-6月2日获得标本,在云南保山4月7日-7月采到标本,在海南4月12日-9月15日采到标本。林吕何(1966:68)报道在广西南宁3月初一10月底为活动期,以6-8月最为活跃。9时30分至23时在野外捕捉到变色树蜥标本,活动期间气温26o-33oC。林吕何报道在广西南宁7-8时上树,12时下树,15-16时又上树,太阳下山时又下树。变色树蜥捕食昆虫(包括蝗虫、蚂蚁、蝇、蜻蜓、螳螂、蟋蟀、蝴蝶等)及其幼虫或蜘蛛,亦有吞食小鸟者。卵生,从4月下旬至9月都有成熟的卵,每次产卵5或6枚,也有产12枚者。卵呈椭圆形,黄白色,卵壳柔韧。剖视5月30日至6月11日采于海南吊罗山的7号雌蜥,怀卵数分别为左右输卵管各4枚者3号,左4右5,左5右3,左5右0各1号,另1号怀卵17枚。卵径6.5mm * 6.5mm-15mm * 8mm。有3号卵径13mm * 8mm以上者,卵巢内又有小卵若干枚,约菜子大小。3月25日采于广西凭祥1雌,广州1雌左右输卵管各怀卵5枚,卵径8mm * 13mm-8mm * 15mm 。 6月7日及22日采于云南保山2雌,均为左右输卵管各有卵6枚,卵径7mm * llmm-8mm * 13mm。据林吕何报道,变色树蜥在广西南宁于11月上旬进入洞穴冬眠,天气暖和时也出来活动;次年3月上旬出蛰。
垂直分布:80-2000m。

生境信息

变色树蜥生活于海拔80m至2000m左右热带亚热带地区,常见于林下,山坡草丛、坟地、河边、路旁,甚至住宅附近的草丛或树干上,而以灌木林中为最多。

海拔范围

垂直分布:80-2000m。

国外分布

印度及安达曼群岛,中南半岛,阿富汗,斯里兰卡。

国内分布

广东(广州、从化、韶关、连县、紫金、三水、徐闻、高要)、海南(海口、文昌、琼海、万宁、儋县、白沙、琼中、陵水、崖县)、广西(南宁、凭祥、岂宁、武鸣、上林、横县、扶绥、崇左、宁明、龙州、大新、宜山、阳朔、都安、柳州、金秀、武宽、玉林、桂平、容县、北流、梧州、岑溪、田阳、田东、平果、西林、隆林、田林、陆川、博白及钦州地区)、云南(孟连、保山、富宁、西双版纳、陇川、沪水)。

经济意义

经济意义 变色树蜥整体入药。将生活个体去内脏后洗净晾干,用竹片撑开,在文火上烘干或晒干之干燥全体入药即为传统中药之马鬃蛇。经分析研究含蛋白质、肽类、多种氨基酸和酶类。泡制马鬃蛇酒用50o以上的白酒,每10kg酒泡40条,可加少量当归作为佐料,经2-3个月即可服用。有驱风除湿壮筋骨之功效。主治风湿、腰痛、腿痛、骨痛等症。用量50-100ml。广西民间将变色树蜥去皮、头、尾、内脏,切块和瘦猪肉蒸熟服用,可治小儿疳积和营养不良(中国药用动物志,1983: 303)。

经济用途

经济意义 变色树蜥整体入药。将生活个体去内脏后洗净晾干,用竹片撑开,在文火上烘干或晒干之干燥全体入药即为传统中药之马鬃蛇。经分析研究含蛋白质、肽类、多种氨基酸和酶类。泡制马鬃蛇酒用50o以上的白酒,每10kg酒泡40条,可加少量当归作为佐料,经2-3个月即可服用。有驱风除湿壮筋骨之功效。主治风湿、腰痛、腿痛、骨痛等症。用量50-100ml。广西民间将变色树蜥去皮、头、尾、内脏,切块和瘦猪肉蒸熟服用,可治小儿疳积和营养不良(中国药用动物志,1983: 303)。

分类讨论

查看标本 广东:广州6♂♂ (CIB625286-87, 625313-15, 625317) 3♀♀(CIB625288, 625316, 625318 )。广西:龙州1♂( CIB603404 ),凭祥1♀(CIB600226)。海南:吊罗山10♂♂(CIB64 III 5317, 64 III 5360, 64III 5362, 64III 5419,64 III 5423、64 III 5429、64 III 5447、64III 5594, 64 III 5749 , 64III 5811) 10♀♀(CIB64 III5426、64III5816, 64III5819, 64III5842-5843、64 III 5885-5886、64 III 5889、64 III5892, 64 III 5896)。云南:保山9♂♂ (CIB81 I 0035, 81 I 0038, 81 I 0093, 81 I0115, 81 I 0118, KIZ81 I 0037, 81 I 0099, 81 I 0101, 81 I 0117) 7♀♀(KIZ81 I0094、81 I 0102、81 I 0116, 81 I 0122, CIB81 I 0034, 81 I 0095, 81 I 0119)
核型资料:曾晓茂(1994: 136)报道变色树蜥二倍染色体2n =34,由6对大型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及11 对点状微小染色体组成。未见异型性染色体。